网上有这么一个话题:如果孔夫子、老子、韩非子三人行,遇到老人摔倒,他们会有什么反应?
这么一问,其实问的不是品行,而是他们的人生哲学了。
人生哲学再高妙,也逃不出以人为本这四个字。在佛家看来,助人为善不是什么品行的问题,而是人之为人的本性。比如:一个小孩子落井,就算是一个江洋大盗,在第一时间也会伸手托住,这叫第一念。人的第一念是好的,每一念过后,再一看那孩子,衣服穿得不错,细皮嫩肉,保不齐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?这念头越想越多,就不那么纯净了。
孔夫子、老子、韩非子都是受仰慕的大师,一定都会扶,只是方式不同罢了。
孔子要看那老人是谁
孔子讲仁义,肯定不能干不仁不义的事。
但是,孔子的仁学不是什么人类的大同之学,讲仁义是有条件的。仁者,人也;亲亲为大。什么意思呢?是说我仁爱天下,但有前提,我更爱亲亲。因为,周王朝是血亲政治,是以亲亲为纽带维系的庞大社会,这“亲亲”就是周王朝分封天下的贵族。所谓周礼,也可以说是亲亲的等级制。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这不仅仅是伦理关系,也是政治关系,不孝就是不忠,不忠就是不孝。
所以,孔夫子要看摔倒的老人是谁?如果是亲亲,甚至是周文王,那孔夫子立马跪下了;如果是个归去来兮的田园农夫,最多是让弟子子路去扶一把。这对孔子来说,是规矩,等级制是高于人性的。
老子以无为胜有为
道家的人是把人生看得最透彻的人,什么好与坏、美与丑、老与少、尊与卑,都是生活中的假象,都不是人的真性。
人生的真爱,不是爱哪个人,是大爱无疆。尤其不能为了表现爱而去爱,整天挂在嘴上说,我爱死你们了,我是你们的公仆;结果公仆骑着高头大马,享尽了人间的繁华,主人却跪在地上仰视公仆。在老子看来,这都太贪婪了。老子的哲学是退守的哲学,玩得是正言若反的逆向思维。他的话语让人猛一听十分无理,细思则意味无穷。
在老子悲悯的目光中,真正的爱是一视同仁。
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”。你是贵族、还是草根,都是一样的,都不过是祭祀时用草扎成的刍狗,祭祀结束就扔一边去了,没什么特殊待遇。这是不是很无情呢?不是,老子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人本主义者,他反对等级制,希望回到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尊卑等级规则的古制,也就是太昊时代的部落联盟。联盟结绳为约,领袖人物并不是占有了天下,也就是个群主,不但没什么特供,很多群员都不知道他就是群主,这叫“太上,有之“。意思是最好的管理者,没什么特供,人们只是知道有这么群主而已。这叫无为而治。
那么,对待老人呢?
老子会像对待刍狗那么无情吗?相信不是,老子是天下第一悲情之人,只是看透了人生;不然就不会倡导军队打了胜仗,回来不是庆功,而是办葬礼了。
老子会顺其自然,为了显摆自己是个圣人去扶你,那天下必归于伪,对你对我都未必是好事。怎么个顺其自然呢?很简单,看造化吧;有人扶你,我不反对,你自己站起来,那我夸你;老子是精神的励志者,这叫:胜已者强。你永远地倒下了,这叫复命归根。老子以不扶胜有扶。
韩非子是最有讲究的人
天下之事,以道为本,以法为纪;这韩非子把形名之术玩成了刑名之术,天大的事都要以法治世,个人的爱好,都必须有法可依。做什么事不但要师出有名,还要师出有法。
估计他要先要回去查下一下厚厚的法典。
古人的法典是不会带在身上的,因为是用竹简制成的。惠施的学问很大,书富五车,其实放到今天,也就是几本小册子。如今随便一个广场大妈,一机在手,也是破万卷书了。
如果法典中说必须扶,韩非子定会赶回来拼了命也要去扶;如果法典中没这一条呢?那他还是劝老人自己爬起来回家洗洗睡吧。
当然,这也就是通过故事性的解读,去了解点诸子思想的差异,不能太较真。搁到今天,我们一定要扶,因为我们都有老的那一天,但是,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手机拍照,先证明不是自己推倒的,取证之后再去扶。
这大约才是今人与古人的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