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家辟谣 | 老年人跌倒能自行爬起证明无碍?__财经头

2022-02-19 信安智囊 58

谣言:老年人跌倒能自行爬起证明无碍

图片关键词

这是谣言,老年人跌倒容易造成隐形损伤,应及时就医。

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。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在跌倒后易发生股骨颈骨折,可能表现为嵌插骨折,即骨折部位稳定性较好,患者在骨折后仍可站立行走,疼痛感也不太剧烈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骨折断端会被吸收,加上患者活动增加,骨折部位可能会产生移位,从而出现明显的疼痛,此时再去医院已错失最佳治疗时间。此外,老年人跌倒还可能存在内出血的风险,加之高龄老年人痛感减弱,对颅内或脏器内出血不敏感,如不及时就医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。

老年人跌倒该怎么办?如果患者有清晰的自我意识,跌倒后感觉问题不大,可以在旁人的帮助下慢慢试着站立,动作一定要缓慢,过急过快的动作容易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;如果患者无法自己判断受伤情况,旁边的人可通过老年人受伤的方式帮助其观察判断,比如是自己摔倒的,还是被车撞伤的。患者一旦出现头部或者腰部受伤,不可以随便扶起来,尤其是出现骨折的情况,最好立刻呼叫120,原地等待救援。

日常生活中,老年人出门时最好不要去人多的地方走动,如果行动不便,建议携带手杖辅助。一方面可以走得稳,另一方面可以提醒路人,自己的腿脚不便,以免不小心被撞倒。

谣言:糖尿病患者食醋可以降血糖

图片关键词

这是谣言,醋不能代替降糖药物。

近些年,有研究证实,醋有改善高血糖、高胰岛素血症、高脂血症、肥胖等作用。其机制包括: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-1的分泌,延迟胃排空,增加饱腹感,减少食物摄入;抑制小肠黏膜细胞蔗糖酶、乳糖酶和麦芽糖酶的活性,延缓淀粉类食物的消化吸收;降低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水平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,促进脂肪分解,增强脂肪酸的氧化,抑制肝脏葡萄糖的生成;增加外周组织的血流量,增加葡萄糖的利用率。

但这些作用在非糖尿病患者中更为突出,而且目前关于食醋降糖的大部分证据均来自动物实验、单次或短期的急性人体实验,参与研究的人数非常少,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因此,要理性看待醋的降糖和降脂作用,不能将其当成控制糖尿病的“灵丹妙药”而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滥用。尤其要注意,长期过量摄入醋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。比如:一位28岁患者连续6年每天摄入约250毫升的苹果醋,诱发了低钾血症和肌肉痉挛;一位72岁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老年男性,为减少食物摄入和降低胆固醇,每天在饮食中添加两汤匙家用醋,9天后出现了厌食、上腹部疼痛和顽固性呃逆。

此外,醋引起皮肤化学灼伤和原有皮肤溃疡加重的例子也不少见。需要提醒的是,醋仅有辅助改善糖脂代谢的功能,并不能代替降糖和降脂药物。

谣言:核磁共振有“核辐射”会致癌

图片关键词

这是谣言,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检查手段。

提及“核”,人们往往与“辐射”挂钩,“谈核色变”。有人认为核磁共振中有“核”,核磁共振检查室的门又很厚重,并且门上通常会标有“危险”字样,所以辐射很高,做核磁共振会致癌。其实,这是关于核磁共振的谣言和误区。

核磁共振的规范说法是“磁共振成像(MRI)”。其原理是利用强大的磁场作用,记录组织器官内氢原子的原子核运动,最后经计算和处理后获得检查部位的图像。核磁共振主要是依赖于高频磁场,而“核”指的是人体内的氢原子核。所以说,核磁共振并没有放射性辐射,也不会致癌,是很安全的。

人体在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时,在磁场的作用下身体内部的氢原子会有序地进行运动,能够对脑部、肝胆脾肺肾等多个重要器官形成检查图像。相比于其他检查手段,核磁共振的成像更快、图像更准确清晰,可以很好地帮助医生确诊疾病。

既然核磁共振没辐射,为什么要装个厚重的门?这是因为核磁共振检查依赖高频磁场,需要尽量排除电磁信号的干扰。像节能灯、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都会带有电磁信号,所以核磁共振检查室需要有特殊的“门”来隔离它们,保证检查顺利进行。此外,门上贴的“危险”,其实是在警告患者和患者家属不得携带任何金属物品进入检查室,包括氧气瓶、轮椅、病床等。

谣言:合成色素有害健康

图片关键词

这是谣言,部分合成色素在我国是合法的,可以按国家标准使用。

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。天然色素对人体无害,甚至能提供某些营养素,但是提取困难,价格较高;而合成色素着色力强,性质稳定,价格偏低,但是其安全性仍有争议,要严格限制其添加量。

为了保障食品安全,我国对色素的使用有着明确规定。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、苋菜红、柠檬黄、日落黄、亮蓝、靛蓝6种,在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中也明确规定了可使用的范围和剂量。而这些合成色素,也只有汽水、冷饮食品、糖果、配制酒和果汁露可以少量使用,一般不得超过1:10000。在其他加工食品,尤其是婴幼儿食品中,都不可以使用合成色素。

同时,我国相关标准规定,合成色素的使用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;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;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;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;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。生产者只要按照国家的管理要求及标准规范使用,合成色素都是安全的。

消费者应该正确看待合成色素的使用问题,既不能麻痹大意,要做到远离三无产品,也不能因噎废食,对色素畏之如虎。合法使用合成色素的食品不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。

谣言:超加工食品更有营养

图片关键词

这是谣言,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会危害健康。

超加工食品是在已经加工过的食品基础上再加工的食品,这类食品通常含有5种以上工业制剂,并且是高糖、高脂、高热量的食品,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风险。比如,面包、奶油蛋糕、巧克力、苏打汽水、即食汤等都是超加工食品。除了这些,由糖、脂肪及氢化植物油和变性淀粉等制成的食品,也属于超加工食品。

超加工食品的优势很明显:便捷便宜、省时省力、口味多样。其劣势也非常鲜明,这些食品相比于天然食物,流失了很多的营养物质。而大量的精制碳水化合物、饱和脂肪酸和盐的添加,更容易让人们在几口之内就摄入更多的卡路里。

研究表明,摄入较多超加工食品与全因死亡风险、心血管疾病、冠心病、脑血管疾病、高血压、代谢综合征、超重与肥胖、抑郁症、肠易激综合征、绝经后乳腺癌、妊娠期肥胖、青少年哮喘以及身体虚弱等健康隐患有关,尤其对孩子伤害更大。

日常生活中,消费者应学会识别超加工食品。比如:是否含有5种以上成分;是否含糖、果葡糖浆、精炼植物油等成分;是否含苯甲酸钠、硝酸盐、亚硫酸盐等。符合以上任一特征,都可能是超加工食品。

编辑:李艺菲

校对:于潇枫

审核:叶冬

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】
图片关键词

广州市信安智囊科技有限公司  | 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2849号 粤ICP备 19016100号


地址:广州市番禺区天安科技园发展大厦6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