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谢老年协会‘车轮食堂’项目,谢谢居委会志愿者,多亏你们的细心和负责,真是帮了我们大忙!
最近,场中路1011弄居委会收到了一面锦旗,家住临汾路135弄的张其渊老人家属激动地连连致谢。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位老人家属如此激动呢?
/
原来,就在前不久,场中路1011弄居委会接到了一通紧急来电,电话那头车轮食堂的助老送餐联络员黄春华焦急地说道:“张工在家里摔倒了!我打不开门,你们快来看看呀!”黄春华口中的张工就是张其渊,今年已有96岁,平日里身体挺硬朗,还是静安区第一届慈善之星,曾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慈善机构捐款近60多次,因此,居委会工作人员对他都十分熟悉。
听到黄春华焦急的求助,居委会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民警、消防等一同前往,同时,张其渊的“老伙伴”项目结对志愿者周梅芬也联系上了老人的女儿并拿来了钥匙。
居委会工作人员到场后,发现老人尚能有意识地回应黄春华,但也表示自己实在是无法挪动。而且老人习惯性栓上了保险栓,即便有钥匙也无法从外部打开,在场的工作人员十分焦急。
正当消防员准备暴力破拆进入时,黄春华听到老人的声音还算清晰,判断老人也许就在门口,便提议还是找开锁师傅来开门。
在开锁匠、消防、民警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,大家终于进了门,这才发现老人果然就躺在距离门仅几步之遥的地上动弹不得,但好在老人意识还清楚,告诉众人自己的胳膊可能骨折了,其他情况尚且良好。
随后,老人被送往医院进行包扎治理。医生表示,幸好发现得早,才没有酿成严重后果,回家静养即可。
在这次事件中,其实最早的发现人是临汾路街道车轮食堂的送餐员唐树军。当天中午12点左右,唐树军像往常一样为张其渊送饭,第一次敲门老人并没有应答。
唐树军在接受车轮食堂送餐培训时,要求他们一定要把饭送到老人手中,而且今日张其渊并没有登记不在家,于是他再次敲门。
张工,您在家吗?是出什么事了吗?
我不太舒服,饭你吃吧,麻烦你了。
听到老人的声音不似往常有力,唐树军立刻联想到老人是否在家出了什么意外,不方便走动。
但他此时身上没有携带手机,只能返回车轮食堂取餐处并告知了黄春华,这才有了后面的这一系列“紧急救援”。
(唐树军在送餐中)
事后,张其渊和家属特意感谢了唐树军,唐树军却表示,自己在车轮食堂送餐的9年,早已将关爱老人变成了习惯。更何况平时老人对他非常客气,天热时还会请自己吃西瓜、棒冰,让他这个背井离乡的“新上海人”感受到了许多温暖,所以当老人遇到困难时,自己义不容辞。
等张工身体好了,我再继续给他送饭!
周到君说
关心老人的居家和用餐安全是现在许多街道一直在关注的重点问题。
临汾路街道车轮食堂在对送餐员的培训中也强调“一定要把饭送到老人手上,每天要看到人才行”,7位送餐员每天至少要完成近400份的送餐量。
例如唐树军负责4个居民区,要在2小时内送50户左右,时间非常紧张。同时,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,他也想出了“定制化”的送餐措施,例如,眼盲的老人,他会敲开门,将餐盒挂在老人手上;听障的老人,他会提前确认好时间,准点出现在门口,将餐盒递给老人。
有老人信任他,将自家门禁卡也给了他,他的身上常常装着4、5张门禁卡。
食堂还要求送餐员们要礼貌用语、微笑服务,街道老年协会会长楼家红表示:“我们培训送餐员们时要求他们快乐工作,将这份积极、阳光带给老人,让他们形成双向的互动。这样老人满意了,他们自己也获得了帮助他人的成就感。”
据了解,自2014年车轮食堂营业以来,送餐员大多数是兼职的志愿者,年龄多在40岁以上,他们不计较得失,风雨无阻为老人送餐,为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,也收获了无数好评。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,希望所有人能够对身边的老年人耐心一点、细心一点、多考虑一点,为打造一个和谐、友好的社区贡献一份力量。
文 字 | 叶 凝
编 辑 | 叶 凝
本文为北静安周到原创
未经允许,禁止转载,违者必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