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领取保险避坑指南
   
 
  对于孩子来说,摔跤意味着大哭一场;对于年轻人来说,在哪里跌倒,就在哪里爬起来。
  而对于老人来说,一次看似不严重的跌倒,可能引发一系列危及健康的并发症。
  我国65岁以上人群,平均每10人就有3到4人发生过跌倒。由于骨折造成的活动受限,还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、肺部感染、血栓、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。需要掌握预防方法,做个“不倒翁”。
  
  图/摄图网
  摔倒时有个“安全姿势”
  摔倒最大的影响是引发骨折,主要部位为髋关节、脊椎骨、手腕部等处。其中,髋关节骨折被称为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,有50%的患者会丧失独立生活能力。
  相对于臀部着地或一侧身体着地,用手撑地给老人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的难度要小得多。
  1. 推荐:用手撑地
  摔倒时用手撑地,损伤的往往是腕关节,顶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。
  优势:手臂骨折在护理上不需要卧床,康复训练容易做,不会发生致命的并发症。
  2. 不推荐:臀部着地
  如果跌倒时坐到地上,支撑点落在臀部,易导致股骨颈骨折、腰椎压缩性骨折、髋关节骨折。
  劣势:如果是一侧身体着地,支撑点在身体胯外部,就容易伤及股骨,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。若治疗不及时,可能会引起肺炎、褥疮、泌尿系统感染、关节挛缩、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多种并发症。
  
 
  3. 提醒
  老人一旦滑倒,先要检查伤势,不要贸然爬起。感觉剧烈腰痛时,千万不要乱动,因为腰椎骨折后随意活动,很可能造成骨折移位加重,严重时下肢可能瘫痪。
  此时应尽快呼救,救人者也不能随意背抱伤者,应用硬板将伤者抬到医院,或拨打120,由专业医护人员救助。
  
  图/摄图网
  -2-
  老人最易摔倒的5个时刻
  摔倒虽然发生在一瞬间,但引发的条件是长期形成的。以下5个时刻容易摔倒,老人们需要严防:
  1. 起床时
  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,血压、血糖等指标可能不稳定,易令人产生头晕、眼花、胸闷等症状。
  建议:睁眼后先在床上躺1分钟,然后慢慢坐起,等1分钟后,再将两脚放在地上,这样可防止脑缺血引起的摔倒。
  2. 起夜时
  起夜时的血压变化会造成脑供血不足,易造成短时间头晕,加之夜间光线昏暗,老人视力差,极易摔伤。
  建议:床边装一个小夜灯,将房间过道的杂物清除,卫生间放个防滑垫和扶手;腿脚不好的老人千万别怕麻烦,起夜时尽量叫醒家人。
  3. 洗澡时
  老年人身体弱、平衡力差,如果浴室狭小、地面湿滑、温度过高,很容易摔倒。
  建议:洗澡不宜超过15分钟,浴室门不要反锁;可带个防滑小板凳,坐着洗既省体力,又不用担心摔倒;浴室地面应采用防滑瓷砖,并铺放防滑垫,尽量安装扶手或固定物。
  
 
  4. 等车时
  长时间站立、排队,老人易体力不支,加上公交车进站时突然快速移动,人群拥挤,极易摔倒。
  建议:外出最好随身拿一根带板凳的折叠拐杖;等候时不要一直坐着或站着,可在原地多活动活动关节。
  5. 乘扶梯时
  老年人肢体不够协调,乘扶梯时掌握不好节奏,很容易摔倒。
  建议:尽量选择乘直梯,如果只能选扶梯,应保持双脚等肩、分开站立的姿势,抓紧扶手。
  
  图/摄图网
  -3-
  简易跌倒风险自测表
  为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,可以通过下表测试跌倒风险。
  1. 过去6个月内,是否曾经跌倒两次或两次以上?
  2. 需费力才能拿高于头部的物品?
  3. 需费力才能捡起地上的物品?
  4. 需费力才能进出浴缸?
  5. 需费力才能坐下或站起?
  6. 需扶靠物品行走?
  以上6道题,只要有任何一题的答案为“是”,就意味着平衡协调能力差,有较高的跌倒几率,“是”的越多,跌倒几率越大,建议寻求康复科、骨科等专业医疗人员协助治疗。
  居家3项锻炼防跌倒
  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》刊登一项综合研究发现,每周锻炼3小时,跌倒风险可降低39%。国内专家推荐3种锻炼方法,能有效预防摔倒。
  
 
  1. 躯干核心肌肉训练
  老人平卧在瑜伽垫或硬板床上,双下肢屈髋屈膝,肩背部和双足紧贴床,腰背部用力,腹部上挺,使腰、背、臀部离开床,保持6秒。
  2. 下肢肌肉训练
  推荐两种运动,每次30分钟,每天1次。
  蹲落练习:缓慢下蹲,注意在下蹲过程中体会股四头肌(大腿前部肌肉)收缩的感觉,至膝关节屈曲90度时,保持3到6秒。
  站起练习:保持下蹲位,深吸气并缓慢呼出,将注意力集中在股四头肌上,缓慢(3至6秒)站起。
  3. 平衡训练
  在安全前提下,进行单腿站立练习。双脚与肩同宽,调神调息,缓慢抬起一侧下肢,尽可能维持站立时间,然后换另一侧。
  锻炼时,双上肢可活动以保持平衡,但不能抓扶固定物或他人辅助。每次锻炼30分钟,每天1次。
  注:本文内容仅供参考。
  来源:晚霞报
  编辑:春树养老
  
    
     
     
     
      保险测评一大堆,合同上百页,如何避免掉坑?
     
 
     
      详情请查看
     
 
       
   01 令人心痛的险“受害者”。
 
   前两天有网友在网上控诉,几年前她母亲在保险代理人的劝说下陆续买了好几份分红保险+大病保险,当时代理人宣称几年后就可以部分取出,给她父亲交养老保险,剩下的还可以等她大点带她去各地旅游。
 
   等到她母亲如今生病住院想起保险,才发现自己手里的保单跟代理人当初说的不太一样,几份保单,几乎都是终身分红险,现在想提前领出就要折本,损失几万元。
 
   这几万元,对一个月入五千元的三口之家来说是巨款。
 
   几年来,全家省吃俭用“存钱”,每年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放到保险里,但换来的却是保障功能却极低的终身储蓄保险,而且灵活性很低。
 
   可以想象,当初那位坚强的母亲是满怀希望的存钱、供保险的,以为攒下钱放到保险公司收益又高又安全,过些年就可以给自己的丈夫交养老保险,让丈夫老有所依,也可以让高度残疾的女儿出去旅旅游,看一下大千世界。
 
   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,有时候用这十个字其实已经很难形容一些保险“受害者”的遭遇。
 
   02 保险避坑,其实很简单。
 
    
    
     很多人被保险坑,都是因为自己不懂保险,脑海里也没有明确的保险理念,只能被保险代理人牵着鼻子走,最后乖乖进坑。所以,买保险要想要避坑,首先要知道保险是什么,不是什么,到底什么情况需要保险,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要保险。
    
 
     
    
     
     
     
      怎么配置保险才能避免赔不了或者赔得少呢?
     
 
     
      点击获取详细信息
     
 
       
  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,保险的意义不同。
 
   如果李嘉诚买保险,看中的绝对不是得了重疾险赔多少钱,富人眼中的保险,是财富传承、是资产配置、是遗产分配。
 
   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,买保险的初心还应该是保障:病有所医,大病面前能有斗争下去的底气,也可以走时少些牵挂。
 
   就像上文的案例,如果购买者换成收入颇丰的家庭,买终身分红险也没什么不妥,但对于月入几千的三口之家,一份咬牙继续投钱不甘心、退了更不甘心的保险,却成了难以承受之重。
 
    
    
     买保险要想要避坑,首先要知道保险是什么,不是什么,到底什么情况需要保险,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要保险
    
 
     
    
     
     
     
      告别不靠谱的代理人,保险避坑我免费教您
     
 
     
      点击免费获取
     
 
       
   这其中,买卖双方都有责任:如果投保人没有对保险的误解,只把保险当做保障的手段,而不是储蓄理财,就不会选错保险;如果无良保险代理人没有不择手段,而是谆谆善诱,帮投保人扭转错误的保险认识,都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。
 
    
    
     全国有800多万保险代理人,很多人接受几天话术培训就上岗卖保险了,让他们去做保险教育工作,很难。利益面前,能不故意误导客户就已经是万幸了。所以,保险避坑,最重要的是要自己有定力,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知道怎么选。
    
 
     
    
     
     
   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